<cite id="fjzxh"><noframes id="fjzxh">
<i id="fjzxh"><noframes id="fjzxh"><del id="fjzxh"></del><var id="fjzxh"><noframes id="fjzxh">
<ins id="fjzxh"><noframes id="fjzxh"><cite id="fjzxh"></cite> <cite id="fjzxh"></cite>
<var id="fjzxh"><noframes id="fjzxh"><var id="fjzxh"></var>
<cite id="fjzxh"></cite><del id="fjzxh"><noframes id="fjzxh">
<del id="fjzxh"></del>
<cite id="fjzxh"><noframes id="fjzxh">

加載中...

加載中...

加載中...

查看天氣 >

中文域名:浮來山.COM

內頁banner

人到浮來福自來

常到浮來福常在

浮來山

初識浮來山
景區概況
人文歷史
民俗民風
傳奇傳說
景區新聞
公告通知
景區攻略

聯系我們

電話:0633-6269977
地址:山東省莒縣浮來山風景區
網址:www.mjcolour.com
郵箱:fulaishanjingqu@126.com
郵編:276511

犁比公

浮來山名人-莒犁比公畫像  
莒犁比公畫像

莒犁比公,名密州,莒渠丘公之子。公元前576前即位。莒犁比公登基之前莒國曾因外交關系處理不妥而連遭外強侵略。犁比公登基之后,注意處理外交關系,積極參與諸侯國之間的會盟和軍事行動。他勤于政事,開拓疆土,勇猛善戰。據《左傳》記載,莒犁比公在位35年,參與大國會盟二十余次,與各諸侯國圍攻宋國,救助陳國,討伐鄭、秦;與晉結盟,打敗齊國;為宋國救災。通過一系列的會盟和征戰,莒國疆域擴大,國力大增。

公元前550年秋天,齊國攻打莒國。莒國軍隊將提前燒好的火炭鋪在城下,齊軍無法攻入城內,犁比公親自上陣指揮這次戰斗,鼓舞士氣,莒國將士精神大振,斗志旺盛,殺死齊國大將杞梁,大敗齊軍。犁比公是莒國歷史上成就顯著的一代國君。

姜尚

浮來山名人-姜尚畫像
姜尚畫像

《史記 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望者,東海上人也。"《水經注 齊乘》說:"莒州東北六十里有東呂鄉,敕津在瑯琊海曲,太公望所出。"即今日照人。姜太公扶周滅商,封齊建國,成為齊國第一位國君。他深刻地汲取商紂王因貪婪腐敗而亡國的歷史教訓,大力提倡"廉潔愛民"的政治主張。他認為,開明的君主要以身作則,學習古代堯舜勤儉節約,廉潔愛民。要廣施仁義,以德服眾;要尊重民意,敬愛民眾。只有這樣,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擁戴國君。

姜尚倡導公正廉潔的社會風氣。"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潔愛民者厚其祿。"意思是說做官公正遵守法律就能提高其職位,廉潔自律愛民就可以提高俸祿。

太公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

 

 浮來山名人-舜畫像
舜畫像

莒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愛國忠君、包容創造、明理尚義、崇文重學、自強奮進"等豐富精神內涵,滋養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莒地人。

舜——仁善孝禮、勤政為民

舜,古莒諸馮(今諸城)人(孟子《離婁》篇記載"舜生于諸馮,東夷之人也")。它是我國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領袖,歷史上被尊崇為五帝之一。

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就以孝行而聞名。因為能對虐待 、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后來,堯向四岳(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四岳就推薦了舜。

舜攝政28年間,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做湯,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塊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絕不更換。舜勤政愛民,選賢任能,將政事管理的井井有條。每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政績,明定賞罰,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并不時召見諸侯,考察民情。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于制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

傳說舜到南方巡守時,死于蒼梧之野。舜是明君的典范,老百姓擁護他,如同愛"父母日月"一般,"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魯莒會盟

浮來山天下銀杏第一樹

魯公與莒子在這棵銀杏樹下會盟

定林寺古銀杏樹下,立一石碑,上刻"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來。隱公八年經。"這是197910月,著名書法家武中奇先生重游浮來時所書。碑文錄自《左傳》。

魯隱公不懼長途跋涉,屈尊來莒,于浮來山與莒子會盟。這里邊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總覽《春秋》魯國記事可知。

春秋時期,莒魯兩國不睦。莒雖為子爵之國。但自恃有較強的軍事、外交優勢,經常與魯國發生邊界磨擦!蹲髠鳌匪d:"莒魯爭鄆久矣"就在這時。紀國君娶魯公長女伯姬。兩國聯姻,關系密切。伯姬自幼天資聰慧,且勤奮好學,知書達禮,眼看著魯莒兩國長期對立,兩敗俱傷,多次忠言勸父,都不奏效。嫁與紀君后,夫婦恩愛,美滿和順,唯一使紀君不解的是,伯姬常獨坐長嘆,一定有什么不順心之事。經紀君再三追問,伯姬終于開口,道出實情:"伯姬別魯,別無所掛,唯魯與莒不和,終遺大患,姬放心不下。"紀君聽罷,當即擊掌而笑:"我當什么大事?不要多久,我定使魯莒釋怨結好。"同年冬季,紀子帛與莒子在密(今昌邑縣東南)會盟!蹲髠鳌冯[公二年記載:"冬,紀子帛、莒子盟于密,魯故也。"就是說,這次兩國會盟的議題是:"由紀子調停莒國與魯國的緊張關系問題,莒子深知長期與眥鄰大國抗衡,不是良策,但礙于面子,無法主動表白。此次紀子出面調停,也就順水推舟,把面子送給紀子。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之后,魯國也以同樣的心態,接受了紀君之勸,同意與莒國會盟修好,但在會盟的地點上,兩國遲遲達不成一致。先是兩國都堅持在各自的國都相會,互不相讓。后經紀子多次斡旋,魯作出讓步,同意在兩國交界處的閔仲山(今沂源縣東里鄉院峪村附近)會盟。但莒子仍怕中了魯國的圈套,堅持要在莒地會盟。最后,魯公拗不過莒子,即于隱公八年(公元前七一五年)屈尊前往浮來。這里既不是莒國都城,又無魯國的軍事威脅。莒子在此隆重地接待了魯公,會盟成功。此后,莒、魯、紀等國,維持了較好的關系,與其他鄰國的關系也相對穩定,因而莒附近諸國的貴族及國君避難時,常出奔莒國。如周莊王十一年,齊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周莊王十三年冬十月譚子奔莒,周惠王十七年,魯公子慶父奔莒等,不贅述。

 

劉勰與莒縣定林寺


千年古剎定林寺

千年古剎定林寺

劉勰的一生,如果不計其童年和少年時代,則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依沙門僧祐,與之居處積十余年",在定林寺里專心攻讀。第二階段:"天監初,起家奉朝請",由定林寺走上了仕途。第三階段,"乃于寺變服,改名慧地",又回到定林寺出家。由入寺讀書——離寺登仕——于寺出家的經歷中,可以看出劉勰的一生,與定林寺的關系是很密切的。

考定林寺有三。其中有兩處在鐘山,分別名為上、下定林寺。上定林寺創建于劉宋元嘉十二年(435年),下定林寺齊梁時已廢,故上定林寺亦往往被稱為定林寺。此可稱之為南定林寺,今已不存痕跡。另一處在山東莒縣浮來山,至今猶存,可稱之為北定林寺。學者無不知南定林寺,卻多有不知北定林寺者。

劉勰入定林寺與僧祐居處,"區別部類"、校定經藏,奉敕與慧震共撰經證,以及變服出家、改名慧地,所有這些活動,毫無疑問都是在南定林寺里。那么北定林寺與劉勰有沒有關系?事關劉勰晚年蹤跡,很有必要認真探討。

()

要探討劉勰與北定林寺的關系,必須首先說明《梁書》關于彥和出家后"未期而卒"的記載是靠不住的。

《梁書·劉勰傳》說:"有敕與慧震于定林寺撰經證。功畢,遂啟求出家,先燔鬢發以自誓。敕許之,乃于寺變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而《南史·劉勰傳》中卻刪去了"未期而卒"的記載。<梁書》有而《南史》無,原因何在?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問題。

《南史》和《北史》完成于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與《梁書》相比,僅晚出二十三年。"二史"與宋、南齊、梁、陳、魏、北齊、周、隋等八書比較,篇幅僅及八書總和的二分之一,可知多有刪繁就簡之處。"二史"的編撰始于李大師,成于其子李延壽。李延壽在《自序》中說:其父"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并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梢娎钍细缸泳幮"二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對南北八朝的史書改繁為簡和糾正失誤。

細審《南史·劉勰傳》,其刪改《梁書》之處有四。其一,刪去《梁書》所引之《文心雕龍·序志篇》原文,僅節引不足一百二十字,顯然屬于刪繁。

其二,刪去"天監初,起家奉朝請,中軍臨川王宏引兼記室,遷車騎倉曹參軍。出為太末令,政有清績。除仁威南康王記室"等記裁,只說"梁天監中,兼東官通事舍人"。為省文而改亦顯而易見。

其三,刪去"祖靈真,宋司空秀之弟也"一句。早在幾十年前,范文瀾先生就從取名用字的不同看出了問題:"秀之、粹之兄弟以''字為名,而彥和祖名靈真,殆非同父母兄弟,而同為京口人則無疑。"①后來程天佑同志撰有專文,論證"靈真與秀之不僅不是同父母兄弟,而且也不可能是近支親屬。"②可見《粱書》的記載是錯誤的,《南史》之刪正為糾正其誤。

其四,即刪除"未期而卒"的記載。此記載關系到劉勰的卒年,而生、卒年乃列傳中十分重要的生平資料,任何史家都不會輕忽的。李氏刪除"未期而卒"這樣的重要材料,決非隨心所欲。此記載只有四字,刪去決不是為了省簡篇幅,只能是著者認為它失實而作的改正。但李氏亦不能確知彥和出家后的情況,乃刪之而付闕如,這正見其審慎?傊,《梁書》關于"未期而卒"的記載是錯誤的,彥和出家后又生活了一個時期,只是不為南朝僧俗所聞,因而也不為史家所知而已。

那么劉勰出家后又生活了多久?這就牽涉到他出家的時間和卒年。

關于劉勰出家的時間,研究者的意見尚不一致。范文瀾先生曾推定:彥和奉敕與慧震在定林寺撰經證,功畢因求出家,"事當在武帝普通元二年間。"③但也有人認為范說不確,在昭明太子蕭統卒前彥和不可能出家,故把彥和出家系在昭明卒后。我們認為范老之說目前尚難推翻,蕭統卒后彥和才出家的推測有待商榷。

先從劉勰出家時的年齡考察。彥和生于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前后,而蕭統卒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公元53 1年)。昭明卒時,彥和已近七十歲。試想,年近七旬,風燭殘年,因何出家?出家何為?研究者或認為彥和因仕途失意而出家,或認為他因崇佛日甚而遁世。王元化同志說,彥和出家是落人了"郁郁不得志的處境","懷有說不出的苦衷。"④若出家時年近古稀,又落入了這樣境地,出家尚有何難,又何至于要"先燔鬢發以自誓?彥和終其一生,只做到步兵校尉兼東宮通事舍人,既非朝廷重臣,又非士族豪門,如果真是年近七旬,要出家又何須燔發自誓,向朝廷請求?彥和雖然出仕,但"他并未得到梁武帝的重視"⑤。他出家之所以必須燔發自誓,蓋在于昭明太子的"愛接"。若昭明已卒,則"新宮建,舊人例無停者"⑥,要出家是無須燔發自誓的。由上述觀之,彥和出家于昭明太子沒后的推測是欠妥的。

再從彥和入仕后的事跡考察。據《梁書》本傳,彥和自天監初進入仕途,至遷步兵校尉,約有十五六年。若系他出家于蕭統卒后,則從遷步兵校尉至出家亦有十五六年;蛘吒L幾年。本傳于前十五六年多所記述,為何對后十五六年付之闕如?從彥和出家須燔發自誓、向朝廷請求來看,他出家前必仍在仕途中。本傳中連奉敕與慧震沙門撰經證都有記載,后十五六年的仕途生活中難道再無一件重于或類于撰經證的事跡可記?這是很難令人釋疑的。

最后,細繹《梁書》本傳原文,亦可知系彥和出家于昭明卒后欠妥。"遷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之前,系按時間順序敘事,記載彥和身世和仕途情況。"昭明太子好文學,深愛接之"一句,正好收煞這一部分,此后再無一語道及。昭明愛接乃概括言之,已非循時記事。此后便是插敘彥和撰《文心雕龍》以及負書于沈約之事。"然勰為文長于佛理,京師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請勰制文"三句,系概指其一生而言。此后即關于撰經證、求出家、變服改名的記載,又是循時記事。通觀全文,撰經證與遷步兵校尉在文脈上是緊相連的,在時間上也應當是緊相銜接的。因此,出家事當在遷步兵校尉后不久,系在昭明太子卒后是不妥的。

鑒于上述理由,我們從范老之說,定彥和出家于梁武帝普通元二年間.即公元520年或521年。

關于彥和的卒年,范老在數十年前注《文心雕龍》時尚未疑及《粱書》本傳關于"未期而卒"的記載,并據此推定在普通元二年間。近幾年來,關于劉勰卒年的考定又有新的發展:李慶甲同志主張"把他的卒年確定在中大通四年,即公元五三二年。"⑦;楊明照先生認為:"舍人之卒,非大同四年即次年也。"ˆ這是新的看法,是彥和卒年探索的發展。據此,則彥和約卒于公元532年至539年間,比按"未期而卒"的舊說延長了十余年。

彥和于普通元二年間出家,若卒于532年至539年間,則其間尚有十余年時間,史書缺載。他在哪里、又干什么去了呢?我們考察,彥和出家后不久即回到了祖籍莒縣,創建了浮來山定林寺,并主持了這里的佛教事業。

(二)

要論證劉勰出家后回莒創建并主持了北定林寺,還必須先證明此寺之創建與彥和之出家恰在同一時期。

北定林寺在浮來山上。浮來山位于今莒縣縣城之西八九公里處。定林寺即建筑在山頂上。寺內有大白果樹,至今已有三千余年。樹后即定林寺之大雄寶殿(佛殿),殿后為校經樓。過此樓依山勢拾級而上,即三教堂。殿、樓、堂三者均在中心軸線上,為該寺之主要建筑。寺南北長95,東西寬52,現有建筑大部分為陰清重修,明代以前的面貌和規模已難確知。

定林寺
定林寺

大白果樹前尚存明碑四座。一為天啟元年(1621年)《重修浮來山定林寺.山門廊廡記》。二是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重修定林寺記》。三為萬歷七年(1579年)《重修定林寺佛殿記》,碑文大部清楚,其中說:"斯山,名山也;寺,名寺也。"四是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修定林寺記》,碑石剝蝕嚴重,但仍有可辨讀成句處,其中"莒郡城西有曰定林寺者,蓋古剎"一句,則相當清晰。既然明人已稱之曰"名寺",曰之為"古剎",可見其由來已久!吨匦捃熘尽肪硭氖d:"明洪熙元年(1425年),欽賜定林寺僧理用等二十一人度牒。"可知在嘉靖二十四年重修前一百二十年,定林寺已很有名,其創建必遠在此前。

《重修莒志》(成于1 935年)卷五十一載,浮來山曾出土石柱一條(按,此柱今已不存),柱上記,其下款題為"靖康元年十一月口日修三門口口住持僧道英記"。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是年北宋亡。

然而這座"古剎"還不止""到宋代,地下發掘證明唐代已有此寺。1958年,在今校經樓西南約三十米處掘出石佛首、足、手指計二十余件(文革中已失),文物工作者據雕刻風格推斷為唐代遺物。

定林寺外有古磚瓦窯遺址,"文革"前曾從這里覓得瓦檔殘瓦片十余件,被推斷為唐代以前的遺物,惜乎全部散失。"文革"后幸而又續覓得四件,其中有一蓮花紋瓦檔,文物工作者推斷為唐代以前的遺物,其根據是蓮花瓦檔只見于唐代之前。由此看來,定林寺乏創造必在唐前。

寺中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之萬古流芳》碑,為重修定林寺而立,碑文系布政使銜山東按察使長庚所撰,斷定此寺"為六朝北魏時期創建無疑"。此說可由下列兩點得到證實。

一、與上面提到出土的石佛首、足、手指之同時,還出土一石佛身,無首、足,高約一米,據其衣紋線條推斷,系南北朝時期的作品。此物惜乎亦于十年動亂中失蹤。

二、《重修莒志》卷五十載,有《定林寺六人造像記》系一佛襄殘石.無年月。原有拓片,今已難覓,幸<重修莒志>已影印為附錄。其文尚殘存二十七字:

大像主孫  大橡主鹿  大橡主王  大像主楊

大齋主王元  光明主王龍生

《重修莒志》云:佛座高厚八寸,橫長二尺二寸,字六行,正書!瓡ㄥ賱,其中""字作""。按魏齊間碑志,書多別體,如《楊大眼造橡記》、《魏靈藏造像記》、《道朏造像記>,及前列之《高洛祖造像記》等,是其例也。此石當是北齊之物。

《楊大眼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道朏造像記》等,知之者甚多,無須贅言;唯《高洛祖造像記》系莒之文物,知之者較少,其中"""**"、""""、"""**",等等。是莒志推斷有據。北齊(551-577年)上距彥和逝世甚近,若為北齊初年之物,則僅有一二十年。

王昶在《北朝造像諸碑總論》中說:"凡出資造像者,日像主、副像主、東西南北四面像主、發心主、都開光明主、光明主、天宮主、南面北面上堪中堪像主、檀越主、大橡主、釋伽像主、無量壽佛主、都大檀越主、都像主、像齋主、左右葙齋主"⑨。據此可知,《定林寺六人造像記》既然稱"大像主"、"大齋主"、"光明主",必須是"出資造像者",而非該寺創建人。則此石系定林寺建成之后所制,建寺必在此前。若定林寺至王元等人出資造像時已有三四十年歷史,則其創建當在北魏后朝將分裂為東、西魏時,恰當梁武普通中至呂大通中(523--532年),時彥和已出家,尚在世。

上述證據和推斷是否靠得?明嘉靖本《青州府志》卷十六《仙釋傳》有如下記載:

曇觀,莒州人。七歲出家,慕欣法宇。

返駕澄源,攝慮巖壑。十六特勝,彌所留心。神咒廣被,銷殄邪障。仁壽中歲,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定林寺。(下略)

仁壽(601-604年)為隋文帝年號,明嘉靖距此時已近千載,以此為證固無力。但方志中這類記載亦非向壁虛造,多系抄撮古書而成?肌肚嘀莞尽分涊d,系抄自《續高僧傳》卷三十六《曇觀傳》⑩。這條資料對于我們的論證很重要,茲特節錄于下:

釋曇觀,莒州人。七歲出家,慕欣法宇。及進具后尋討義門,偏宗成實,祛析玄滯,后以慧解亂神本也。乃返駕澄源,攝慮巖壑。十六特勝,彌所留心。神咒廣被,銷殄邪障。高聞周遠,及于天闕。開皇之始,下敕征召。延人京室,住大興善!蕢壑袣q,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定林寺。(下略)此書作者道宣596-667年)為中國佛教史上著名高僧!独m高僧傳》撰成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上距仁壽中僅四十年,其記曇觀送舍利的基本事實是可信的。由此記載我們可以知道:第一,曇觀是"莒州人",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定林寺",所以必為北定林寺無疑。第二,北定林寺在隋仁壽年間已經聞名全國了,這由隋文帝楊堅敕送舍利之舉即可證明,若非名寺,皇帝何由知之?又為何敕送舍利于比?

曇觀為隋代較著名的成實師,既系莒人,其出家就有可能在本州之定林寺。即使其出家不在定林寺,亦必深知這座"高聞周遠,及于天闕""古剎"、"名寺"。由仁壽上推二十余年.

佛教曾遭到一次毀滅性打擊。建德三年(574年)."周武帝納道士張賓之建議,廢佛教","后三年(建德六年,北齊承光元年)"滅北齊。下詔日:'六經儒教于世有宜,故須存立。佛教徒費民財,皆當毀滅'。僧尼并令還俗,籍三百萬人并充軍民,財產人官。時沙門靖嵩等三百人逃往南朝"。11 周滅齊后復興佛法,:"疑實出丞相楊堅之意。故佛法再法,實由隋主也12。""是佛教之大興已是隋代的事情。北定林寺若建于隋代,草創十余年間很難成為高聞周遠的名寺,是此寺當建于隋代之間。雖經周武帝滅佛的毀滅性破壞,但一二十年間又成名寺,說明此寺在周武滅佛前必已具有相當規模,且甚知名。莒之浮來為一僻地,定林寺之發展不易迅速。自創建至成為名寺,亦需數十年時間。如此上推,定林寺之創建當在彥和出家后不久的一段時間內。

統觀上述可知,無論是根據寺內遺跡推斷,還是依據文獻記載分析,都證明莒縣定林寺之創建,與彥和之出家恰在同一時期。

(三)

上文先后論證了劉勰出家后并沒有"未期而卒",而是又活了十余年時間;莒縣定林寺之創建,與彥和之出家恰在同一時期。下面就可以進而推考劉勰與莒縣定林寺之關系了。

清嘉慶《莒州志》卷一云:浮來山"城西二十里……有定林寺,即劉勰校佛經、曇觀送舍利處。"按此說含混,若謂劉勰出家前校經,則不在浮來;若謂彥和回莒后校經,則未說明!吨匦捃熘尽肪硎泡d:

《梁書·劉勰傳》……(系節引傳文略)自與莒縣浮來之定林寺無涉……惟舊志載有隋仁壽中,釋曇觀送舍利于定林寺、州啞民禽巨海乞靈得應一事,似莒之定林……彥和于鐘山校經后回莒,以浮來形勝,創立寺字,名以定林……據此,則莒之定林乃曇觀送舍利處,非彥和校經之定林寺也。這里說得很明確:一則《梁書》所載事跡與莒縣定林寺無涉。"非彥和校經之定林寺也",蓋指其出家前于南定林校經而言。二則北定林寺乃彥和所創建。"彥和于鐘山校經后回莒",即與慧震撰經證畢出家,回到了莒縣。

《莒志》這種說法并非近世新創。定林寺三教堂院內有一座清光緒元年(1875年)臥碑,上刻浮來八觀詩,系邑人、奉政大夫張竹溪(字文洲)所作;詩后有莒州學正李厚愷(字樂泉)所撰小記。記中有云:

浮來為莒西一幽勝處?际,定林寺實蕭梁劉舍人彥和所創建。舍人老退閉關,校定經藏于此。話說得毫不含糊;浮來山定林寺實為劉勰創建,并曾在該寺"校定經藏",時在其"老退閉關"之后。其"考史"的具體內容雖語焉不詳,難知其所考何史,但從上述唐宋以來的大量史料和遺跡來看,李氏當是言之有據的。

彥和回莒建寺事,寺內至今尚存有一些遺跡,足資佐證。擇其要者,有如下三端。

其一,彥和墓塔遺址。

劉勰墓塔遺址,在定林寺之西,今已塌平。我們這樣說,根據有二。第一,怪石峪西南部距今之文心亭約百米處,山崖上有康熙十年(1 67 1年)的題詠:"鐵佛憫莒歸地府,彥和碑碎遺荒墳。"(今存,今有的字跡如""字已損蝕,不易辨識)此處距彥和墓塔遺址不遠。以其時間揆之,蓋為有感于寺院遭康熙七年大地震的破壞而題。第二,定林寺最后一位住持僧佛成(死于1935年前后),多次指點彥和墓塔遺址給友好看,其地在寺西百余步處。浮來山下邢家莊老人孫學書(97歲)和退休老醫生嚴國祥(79)歲,即親聞其說而至今健在者。嚴、孫二人還親見佛成在墓塔遺址前做佛事以示紀念,此系每年清明節和浴佛節(嚴說即農歷四月初八)之定例。按:佛成既為主持僧,所言當有據,否則何以屢告好友?從其理性佛事看,若系虛言,又何必如此虔誠?且其說與怪石峪中三百余年前的題詠恰相合,則彥和墓塔遺址當非后人附會。

其二,古遺石烏龜碑座。

寺內打白果樹下有古遺是烏龜碑座,剝蝕已相當嚴重。據文物工作者推斷,此系唐代以前遺物,很可能即南北朝之舊;蛞詾榇思唇ㄋ聲r所制,根據是佛成多次鄭重地向友人說:它原載劉勰親自撰寫的創建浮來山定林寺碑。此碑座若系唐代之前的舊物,原載"彥和碑"就有可能。佛成言之鑿鑿,豈能無證?或系僧家代代口傳,故如此肯定。以佛成之說與怪石峪題詠相佐證,則益覺得可信。"彥和碑碎遺荒墳",三百余年前的題詠者已肯定了"彥和碑"確曾存在過。

其三,"象山樹"石刻。

怪石峪上有一大石,上刻"象山樹"三篆字,大徑尺,今之文心亭即建于石上。下有五字題款,徑三寸,無年月。末一""字尚清晰,上四字已不易辨識,系"隱仕慧地"。按彥和曾經入仕,不得意而隱退閑關,改名慧地。故"隱仕"系道其身份,"慧地"乃題其法名,五字題款甚合情理,其為彥和手題應無疑。

至于"象山樹"三字的含義,主要有兩說。一說認為指大白果樹,言其壽與山奇。另一說認為三字各指一事:"""",謂寺內眾多的造像,山即浮來,樹指白果,這三者合起來構成浮來勝景。兩相比較,后說較勝。依后說,則當時寺內造像必火,彥和有感而題亦正合清理。

上述彥和墓塔遺址、古遺石烏龜碑座("彥和碑")、"象山樹"石刻等三種遺跡,合起來看當可證明劉勰晚年曾經回莒,于浮來山創建并主持了這座北定林寺。

誠然,如此古寺,三種遺跡不能算多。但是,若考慮到如下兩點,就不會因為遺跡不火而輕易否定彥和回莒建寺之事了。第一,年深日久。彥和出家距今已千年百載,三種遺跡之存已屬不易。他曾在南定林寺居處十余年之久,后又在那里便服出家,而今尚存遺跡否?第二,屢遭破壞。北周武帝之滅佛在彥和卒后三十余年,定林寺必不能幸免,上文所說1958年出土之南北朝古佛身,很可能就是見證。唐武宗會昌年間大毀佛寺,北定林寺當在劫難逃,寺內出土之二十余件唐代石佛首、足、手指,很可能即此劫之跡。宋徽宗篤信道教,改寺為觀,給予佛教很大的打擊,北定林寺豈能例外?所以,古老的北定林寺能存留三種創建時的遺跡已是幸事。歲月深長,又屢遭劫難,尚能有這些遺跡存留。就更可見彥和回莒建寺之難以磨滅。

從寺名本身亦可窺見端倪。莒縣此寺與歷史上鐘山之上、下定林寺同名,恐怕不是巧合所能解釋的。又,南定林寺創建在前,北定林寺出現在后,故寺名只能是北學南,而不可能相反。此寺若非彥和創建,何以名為定林?蓋彥和出家前與南定林寺密切相關,變服出家亦在該寺,故歸莒縣后仍念念在心,于浮來山創建新寺后,即題名定林以志永懷。倘作如是觀,,則此寺之名定林,乃在清理之中矣。

定林寺

定林寺

總結上述,我們可得如下結論:彥和出家以后并沒有"未期而卒",而是不久即潛居故鄉莒縣。傳說他"未期而卒"之時,很有可能就是他北歸之日;莒縣定林寺之創建與彥和之出家北歸,恰在同一時期;莒縣定林寺實劉彥和所創建;建寺后他曾校經于此,最終歿于斯寺,亦葬于斯寺。

 

齊桓公

浮來山名人-齊桓公畫像

      齊桓公

齊桓(huán)公(前716-前64310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于內亂后,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腹谇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擊,于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但其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

勿忘在莒

《呂氏春秋·直諫》:"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原文:齊桓公、管仲、鮑叔、甯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 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則齊國之社稷幸於不殆矣!"當此時也,桓公可與言極言矣?膳c言極言,故可與為霸。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尤其酒桌上,喝得正在興頭時?蛇@次,鮑叔牙竟揭了一圈,頭一個就是手握己身政治前途的"頂頭上司"——位列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姜小白:今天赫赫有名了,當年也曾和喪家犬一樣躲在莒國寄人籬下;緊接著,"提醒"公布令上印在自己前邊的管仲:別忘了綁在囚車里等死時的滋味;最后是排名不分先后的寧戚:趕車喂牛的,記著自己的出身。

此即成語"勿忘在莒"的出處。

劉勰

劉勰

劉勰

劉勰(約公元465——520),字彥和,生活于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生于京口(今鎮江),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大沈莊(大沈劉莊)。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山東莒縣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劉勰雖任多種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人物生平

南北朝宋泰始初年(公元465年),劉勰生于京口(今鎮江),字彥和,原籍 東莞(今山東省莒縣境內)。[1]祖父靈真,宋司空秀的弟弟。父親叫劉尚,曾擔任越騎校尉。劉勰很早就成了孤兒,他發憤圖強,熱愛學習。因為家里太窮而沒有娶妻結婚,和沙門的僧人住在一起,十多年后,他對那些經文都很精通。他分門別類地整理了這些經文,抄錄下來,還為經文寫了序言。如今定林寺里面藏的經文,都是劉勰編寫修訂的。天監初年,劉勰開始擔任奉朝請,兼職做中軍臨川王宏的秘書,后升職擔任車騎倉曹參軍。擔任太末縣縣令時,政績清正廉潔。兼任東宮咨詢專家時,劉勰向皇上建議佛教和道教都應該與其他的宗教祭祀一起改革;实巯略t書討論此提案并按劉勰所提建議通過。后升任步兵校尉。奉皇命和慧震在定林寺撰寫訂證經文,后請求出家,帝允許出家,改名慧地。不久去世。

32歲時開始寫《文心雕龍》,歷時五年。

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

卒年歧說甚多。一說卒于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和二年(公元521年)之間,一說卒于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和五年(公元539年)之間。

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全書包括四個重要方面,由劉勰在江蘇省鎮江市南山寫下。上部,從《原道》至《辨騷》的5篇,核心是《原道》、《徵圣》、《宗經》3篇。從《明》到《書記》的20篇。下部,從《神思》到《物色》的20篇!稌r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以上四個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敘述作者寫作此書的動機﹑態度﹑原則,共50篇。[3]

文學史觀

《文心雕龍》的文學史觀,認為文學的發展變化,終歸要受到時代及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把已往這一方面的理論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劉勰也很重視文學本身的發展規律。在《通變》篇中,他根據揚雄關于""""的見解所提出的"通變",即文學創作上繼承和革新的關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膽的創新:"日新其業","趨時必果﹐乘機無怯"。又強調任何""或創新都離不開"",即繼承。所謂"",是指文學的常規:"名理有常,體必資于故實。"文學創作只有通曉各種"故實",才會"通則不乏"(《通變》),"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只有將""""、""""很好地結合和統一起來,文學創作才有可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通變》),獲得長足的健康的發展。

批評論

按《序志》的說法,從《時序》到《程器》的五篇屬批評論。不過,其中《時序》、《物色》兩篇,兼有創作論和批評論兩方面的內容!稌r序》從歷代政治面貌、社會風氣等方面來評論作家作品及其發展情況;《物色》從自然景物、四序變遷方面來評論《詩經》、《楚辭》、漢賦及"近代以來"的創作情況。兩篇比較起來,《時序》側重于文學批評,《物色》側重于文學創作。

 

 

美景賞析
聯系QQ:

1132375779

咨詢電話:

0633-6269977
投訴電話:
0633-6269797
亚洲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